这里有四条指南:
- 不要在所有的笔记上都应用所有的图层
- 以共鸣为标准
- 为自己设计一个用的最顺手的系统
- 让笔记保持一目了然
1. Don't apply all layers to all notes | 不要在所有的笔记上都应用所有的图层
如题,这也许是我看到的人们采用「渐进式总结」最大的错误
渐进式总结是通用的,因为它可以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媒体。
但它的应用方式是不通用的。
它的目标绝对不是把每一个笔记都塞进所有的总结层。
这不是一个漏斗,然后到达漏斗底部的笔记越多越好。
没有所谓 "推荐 "的总结层次。
三层也好五层也罢,更多的总结并不是好的。
相反,你要的是标记出来你对任何给定笔记的关注度,以了解这个笔记究竟价值几何。
如右图中,极小部分的笔记(在左边的边缘)包含了绝大部分的见解和价值。
剩下的笔记(右边的尾部边缘),包含的价值要少得多。
你仍然希望把它们留在身边以备不时之需,但要把总结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价值的笔记上。
以下是我在笔记中应用了大约多少层的细分。
从下往上开始:
- 50%左右的信息无任何笔记
- 25%标粗进入第二层
- 20%能被高亮
- 只有 5%才会再次总结
- 只有 1% 的内容,能进入第五层的融合,因为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让每一个笔记都要进入第5层是太疯狂
2. USE RESONANCE AS YOUR CRITERIA | 以共鸣为标准
没有明确的标准来决定每一层的内容
不要用系统 2 的理性来制定标准,用系统1,引起共鸣就好
它似乎非常模糊,容易出错。
但它也利用了你的第一大脑比任何计算机做得更好的少数几件事之一:模式匹配。
共鸣是一种发散性的注意形式,是一种感性的直觉感知,可以同时扫描多种模式。
- 哪些事情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 什么是惊奇的或反直觉的?
- 与过去的经验相吻合并有助于我们解读过去的经验的东西
- 什么是感人、感动、或有意义的
- 帮助我们简化和解释其他更复杂的想法的东西
- 莫名其妙地让我们心惊肉跳
- 哪些东西符合我们最深层的目标、价值观、优先事项和问题?
- 是什么打破或挑战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模式?
- 哪些是罕见的、有趣的,而且将来可能有用的东西
你可以用分析系统2一次一个地扫描这些
但那会花去很多时间。
利用我们的直觉,对周围环境中的任何不正常的东西都快速的感知
就可以同时处理这么多非结构化的信息。
不要陷入分析或解释模式,试图找出如何将你所读到的东西归类
相反,你唯一的工作是暴露出文本中已经发现的语义钩子。
而把如何利用它的工作留给未来的你。
3. DESIGN A SYSTEM FOR THE LAZIEST VERSION OF YOURSELF | 为自己设计一个用的最顺手的系统
我经常看到有人因为渐进式总结而兴奋,开始添加 "功能"。
他们开始发明标签系统、标签层次结构、命名规则和进行分类。
他们在学会走路之前就开始尝试着奔跑
在总结层中过度设计每一个注释,为每个注释画图,让每个注释格式更加一致。
这是最大的陷阱
你不是在为最好的自己设计一个系统
一个有动力、轻松、有时间和旺盛精力的人。
你是在为最坏的版本的自己设计一个系统
就像Alan Cooper在他的交互设计书《About Face》中所说的那样。
为最坏的自己设计一个版本的交互模型 —— 疲惫、懒惰、无精打采、焦头烂额的那个人 —— 因为当你需要可靠的工作流时,通常会呈现出这么一个状态。
我发现我最懒惰的自己,只想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我们该如何设计出最坏的自己的笔记方法?正如迪霍克所说的那样。
简单、明确的目的和原则,就会产生复杂而智慧的行为。复杂的条条框框和规章制度产生了简单而愚蠢的行为。
我们要的是简单的目的和原则。正因为如此,渐进式总结除了一些松散的格式化提示和一个总的规则外,其他的都不重要。
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你感兴趣的事情上
将你的注意力与你感兴趣的事情结合起来,使这个过程变得愉快,从而使这个过程可持续。
4. KEEP YOUR NOTES GLANCEABLE | 让笔记保持一目了然
亮点多了并不好
更多的亮点冲淡了其他所有亮点的可发现性,从而冲淡了价值。
原则是保留笔记的 "可看性",能在快速浏览的情况下,了解一段文字的大意。
我们生活中最有用的信息来源都有这种品质。
- 面对一页页的Google结果,你不需要仔细阅读每一个字,只需保持视线不聚焦,随意扫描抓住你的注意力的关键词即可
- 有了相册,你不需要单独检查每张照片中的每一个元素,你的眼睛就可以轻松地扫描几十张照片,寻找一个人脸、一个地方或一个场合。
- 环视你所处的房间 —— 你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了解所有情况,而不需要对任何一个部分进行重点关注
可见性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大脑是为识别场景的要点设计,而非像电脑一样单独分析每一个物体
一旦你给了大脑太多的细节,它就不得不进入分析模式。
一般来说,你对保留的东西越有选择性和挑剔越好。
保留早期的图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给你一个安全网,这样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掉大段的文字。

RECOGNITION OVER RECALL | 认知大于回忆
上述准则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为我们的认知中有一个深层的原则
我们在认知上要比记忆上要好得多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
读了一篇文章,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令人惊讶的东西。
你基本上同意作者所说的一切,即使你以前从来没有完全这么想过。
你可以认可他们所写的东西的有效性,因为你 "已经知道了"。
但这决不意味着你可以自己回忆并写下来。
但是,如果你已经知道了,那么这些知识在哪里呢?在你能认识但不能回忆起来的广大空间里。

大脑根本不是用来记忆的。
你记住了一个电话号码,几分钟后它就消失了。
你的大脑中所有的功能都在不断清除旧的记忆,削弱未使用的连接。
另一方面,你的大脑的识别能力是惊人的:我们可以在一瞬间认出多年不见的老朋友。
只需读几句就能看出我们以前读过的内容。
即使是与过去的经验只有隐约相似的情况,也会引发似曾相识的感觉。
通过依赖识别而不是回忆,我们为创造留下了更大的带宽。
但识别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某种外部刺激,它需要一个具体的媒介,让我们的感官来推动。
这就是渐进式总结的真正目的
不是要把每一个想法尽无遗地罗列出来
而是要创造一个丰富的触发器、提示和钩子的环境
以引发记忆、联系,甚至是更多的新想法
这个环境就像一张数字画像,只把最精炼的洞察力的精华片段呈现在你面前
帮助你认识到你已经知道的和已经想到的东西
它也是一面镜子,让你从每一个可能的角度看清自己。
ASKING BETTER QUESTIONS | 问出更好地问题
当我们在阅读时,我们通常会同时尝试做很多事情
阅读单词,为单词分配意义,解释句子,理解观点的变化,记住书的整体结构,决定是否同意书中的整体结构,是否将想法与我们现有的心智模型相匹配,思考我们读过的相关事物,等等。
换句话说,我们是在 "一直/已经在读"。
一下子把这么多的思想串联在一起,很累人。
这也是为什么阅读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如此耗费精力的原因。
我们用渐进式总结法所做的就是把你的思维 "解开"。
我们得到的是那些相对不费力气的思维类型
吸收词句,注意到那些能引起共鸣的地方,突出那些部分
这有助于使阅读变得愉悦
为什么把这些思考的工作留给未来的你是个好主意?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一个特定的笔记意味着什么,如何解释它,应该如何归类,或者说它将如何有用。
它的意义是由你用什么视角来审视它的意义决定的。
你可以使用许多有趣的视角,但最好的视角是当前的项目、困惑或问题。
用一个当前的项目作为视角
你可能会发现你对一本书的笔记作为如何结构化论证的模型是最有用的。
用一个不同的问题作为视角
你可能会发现之前几乎没有注意到的一个小点很有价值
而用一个问题作为视角
你可能会发现作者在不知不觉中提供了答案
有一个具体的项目作为视角,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动力
让你的思路更清晰,方向更明确,重点更突出
它可以帮助你割舍掉普通的想法,专注于伟大的想法。
与其说是用笔记来回答你现在有的问题
不如把它们包装成未来你无法想象的问题的潜在答案。

事实是,你的笔记系统不是为了找答案。你可以用Google来找答案。
你的笔记系统的目的是帮助你提出更好的问题,这是电脑无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