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是个『老三届』,文革结束恢复高考以后1977年考入浙大无线电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了北京电子管厂,就在酒仙桥。我每天上下班跑步都会路过他当年工作的老厂区。他追求上进又爱折腾,工作不久去人民大学拿到了计量经济硕士学位,然后没过多久放弃铁饭碗,跑到广东中山市一家小厂做厂长。段厂长打造的第一个明星业务就是『小霸王学习机』,孩子们嘴里的『小霸王游戏机』。
破解高仿了任天堂FC的设计,又通过包装『学电脑』、『学英文单词』的概念让孩子们撺掇父母去买,还请了成龙做广告,价格又极为便宜(是任天堂的几十分之一),于是一炮而红。在段厂长手中,这块业务短短三年就做到10亿营收,90年代风靡一时,孩子们都满脸坏笑:『小霸王其乐无穷』。
然而,那时候适逢90年代国退民进,国企管理层私有化改制(Management Buy Out MBO)的年代,段永平对母公司提出做股份制,被明确拒绝。
手里握着91年就10亿营收的大摊子,但是只能做职业经理人拿不到股份,你怎么选?
十字路口跟前,段永平做了一个特别惊人的抉择:离开小霸王。『当年因为老板食言,我在小霸王发展最好的时候决定离开,仅仅用了15分钟就完成了全部交接』『继续留在这是一件错误的事情。我要做对的事情。』他后来在访谈里讲:『知道错了,要有停止的勇气。越早停止,代价越小。』在另一个访谈里,他又说:『我觉得不合适的或者错误的事情一定要立即停止,不管是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在斯坦福商学院分享的时候,段永平回忆:『我想的都不是眼前的。我是学无线电的,但我没有干这个,因为这不是我爱干的事。当年研究生毕业时找的工作说你多少年能当处长,两年能分房子,鸡鸭鱼肉有得分。但是我没有兴趣。所以我离开了。后来去的佛山无线电八厂,当年这个只有几百人的公司招了100本科生,50个研究生。大家都不满意,很多人都想走。结果我离开两年后小霸王都做出来了,回去一看,那帮人都还在(只走了一个人)。
很多人说“我没有找到更好的机会”,其实是他们没有停止做不对的事情的勇气。所以stop doing的意思,就是发现错了就要马上停,不然两年后,可能还是待在那个不好的地方。我一直想的是长远的事情。很多人都是在眼前的利益上打转,他30年后还会在那儿打转。』
这让我想起来聚美优品的联合创始人戴雨森,他在斯坦福的时候有一帮创业协会的同学朋友,十年前一起在斯坦福讨论创业。等到他从斯坦福辍学、回国创业、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加入真格基金,十年后再回到硅谷的时候,发现那时候的那帮子同学,还聚在一起讨论创业。Stop doing,何其之难也。
后来,同一句话段永平又说过几次。2006年段永平离开一线到美国,陈明永和沈炜应该做过一些不理想的业务决策,比如oppo做电视机和小家电,错的事情一定要停止,不管是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估计也是有这一层背景。『做企业关键就是**“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董事长的工作不是去控制细节,而是关注企业是否在做对的事情。任何人在做对的事情的过程中都可能犯错,那是技术上的问题,很正常。但类似质量有问题的产品还出厂这样的事,我就要让它立刻停止,不管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是不是发现段总车轱辘话来回说?
记得2017年我写过Ray Dalio的《Principles》读后感,讲达里奥提炼自己的一百多条原则,给全公司去执行,后来又发表给全世界粉丝的故事。那时候我落笔有点戏谑,觉得原则就是最本源的东西,哪能有一百条,那还是原则吗?谁记得住啊!直到研究段永平的思想,才发现东方出了个真正懂原则、拿原则指导决策的牛人。
雪球上的网友给段永平起外号叫『大道』。投资圈里很多人成为了他的粉丝,因为他的思想来自于实践,但又不是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反而是掺杂了一些道家老庄的风范。
段永平最爱说的另一句话叫,『敢为天下后』。一开始他以为自己是原创,结果被段夫人提醒,老子千年前就说过:“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步步高VCD、DVD业务巅峰的时候,有记者质疑问道:你们为什么不多投入创新,为什么一直在跟随国外电子公司啊?段永平的回复妙到毫巅:『微软的研发投入够大吧?你能给我说出微软公司原创的任何产品,我给你钱。』是啊,图形化操作系统Windows抄的MacOS,Excel抄的Lotus,PowerPoint是收购的,微软从来没有自己创造过哪个市场。
『敢为天下后』里最妙的是这个『敢』字:都说争先需要奋勇,落后有谁不敢的吗?还真不是,太多企业盲目创新,不尊重市场规律了。敢打出不创新的招牌,敢背负跟随者的恶名,那是莫大勇气啊!
我们创业公司做新产品功能头脑风暴的时候,经常会有初级产品经理给出一些『创新』的想法,而且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些想法还往往非常顽固。我的合伙人最后经常愤怒的高喊:『先服务好用户,想创新拿你自己的钱创新去!』
实际上,段永平说,步步高对研发的投入是极大的,有非常多的尖端技术突破,但是他们的市场营销团队从不宣扬自己的专利多少、技术难度,而是专门从消费者需求出发。Oppo Vivo是『敢为天下后』极好的例子。国产智能手机市场,毋庸置疑是雷军的小米开创的。当年的国产手机还是『波导,手机中的战斗机』时代,小米绝对吃到了第一口螃蟹,引爆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然而步步高这个怪兽,现金也不多、技术储备也不深、入场也不快,硬生生把蓝绿门店开满亚洲大地,真正笑到了最后。
做天下先,虽然有先发优势,但是很难把握赛跑的方向,容易做那个教育了市场的烈士;为天下后,则是看准了再开拔,后发先至,势大力沉。Oppo主打拍照美颜、机身轻薄、售后服务好;Vivo主打听歌音质高、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逆光也清晰,每一句广告词我都记得清楚 —— 因为每一句都是冲着消费者说的啊!而小米的『极致性价比』,第一个使用骁龙845、骁龙865,又有何用?我作为消费者,一直没觉得手机慢啊?倒是备货不足、发货慢、机身大而沉,成为了小米的阿基琉斯之踵。敢为天下后,那就是真正的『做对的事情』。感动自己的创新,段永平是坚决不做的。
做对的事情,再把事情做对。 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
敢为天下后,讲的就是做对的事情,已经被前人验证的事情,而不是胡乱创新。后中争先,就是在想清楚用户痛点的基础上,做调整、创新。
这里面有一个本质,慢就是快。
美国海军陆战队训练、打仗的时候常说一句话:Slow is smooth and smooth is fast.
方法不对的快,抢一个功能上线,是没有意义的。扎扎实实、慢慢的验证我们的认知,才是快。慢就是快。Slow is smooth and smooth is fast.
创业做产品迭代的时候,稳扎稳打才能有结果。每当我问一个产品经理,新功能上线效果到底如何,如果对方能拍着胸脯,不仅说清楚表层数据,也能讲明白底层逻辑的时候,慢就是快。如果他的回答是『我在赶下一个需求,没时间写实验报告』,那么快就是慢了。
扎扎实实,把每个猜测验证清楚,把每个实验做牢靠,不随便做『创新』,而是追随用户需求按图索骥。你为用户着想,用户心里是知道的。
史玉柱曾说产品打样快不得,全国复制慢不得;在快与慢中拿捏,就是企业管理的艺术了。
段永平拍卖巴菲特慈善午餐的时候用了自己的Yahoo网名slowisfast,一下就被网友和粉丝认了出来。后来被问起为什么网名是slowisfast,他解释说:字面意思,『慢就是快』。做企业,要有平常心。
08年的时候,段永平表示,步步高没打算上市,也不并购,因为“车开得快,死得也快”。他打了一个很幽默的比方,“没有必要人人都长得像姚明那样高,毕竟大家基本上都是普通人,首先还是要能正常地生活。
段总爱问别人一个问题:『如果你的车子在高速上时速200km/h,这时候前面有堵墙,你该怎么办?』
那时候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正确答案是:你应该在这之前就别把油门踩到底,开慢点、留点余地。
还有个投资界的例子,段总信奉巴菲特的思路,『我此生只希望变富有一次』。是啊,太多富豪从巅峰到一贫如洗了!像史玉柱和查理芒格一样能逆风翻盘、东山再起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就此一蹶不振。何必呢?反过来,只要足够稳健,永不借债、赌头寸、all-in新业务,那么就永远不需要去『东山再起』啊!
王兴说的『长期有耐心』,也是这个道理。
慢就是快,快就是慢。
拼多多18年上市的时候,我读黄铮写的F-1,觉得好奇怪:一个抢红包分裂一分抽大奖多多果园搞得无比『骚浪』的公司,居然核心价值观是『本分』!
读了段永平才明白,这个核心价值观是从步步高抄过来的。段总的四大弟子,最后都心心念念『本分』二字。
段永平是黄铮的贵人,通过网易丁磊结识后,段永平先是教他弃微软offer去Google总部工作,又带他参加巴菲特午餐,一路提携。
回国后,黄峥接受了段永平的步步高电商业务,创立欧酷网,由步步高控股,出售步步高电子教育产品和OPPO蓝光播放机。2010年,经段永平同意,黄峥卖掉了欧酷,创立了乐其,之后他又创建了一家游戏公司。他的每一次“折腾”,段永平都默默支持,只要黄峥有求于他,必鼎力相助。
段永平说自己从不做VC,因为这会影响他闲云野鹤的生活方式。但是2015年,段永平成为拼多多早期的重要投资人,他看好黄峥就像当年看好网易股票一样,他告诉黄铮,可以容忍拼多多10年不盈利。但是不到三年,黄峥就登陆美股,如今市值超过百度,剑指京东阿里。
黄铮是这么解读本分的:『要坚持本分,面对质疑先求责于己,要拥抱公众和竞对的监督,忽略股价的波动,拿出钉钉子的精神,一个一个扎扎实实解决实际问题。要消费者导向,不要竞争导向。面对纷至沓来的质疑,甚至扣帽子。我们自己不要慌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试图一蹴而就。不能竞争导向,别人指什么我们才做什么,要牢牢的抓住消费者导向,从消费者最最切身的利益点开始抓,开始改,持续的改。』
这一段从消费者出发,和前文说的敢为天下后,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能看到不少关于段永平早期创业的故事,以及在他影响下四位徒弟的一路成长
这个应该是 2019 年传的最多的一篇采访,里面是「孤独大脑」注解版本,我也很喜欢这个公众号。
这个内容整理自各个平台,肯定有所疏漏。不过看的时候感觉更像沉浸在某种「语境」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