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吾友,见字如面。
这一周很忙碌,生活中发生了许多事情,和上海彻底的告别了:)
见了几个认识十年的老朋友,而身边又有一些好友告别(愿你接下来一路顺遂)
得到一个很精彩的问题:「过去十年有什么事情,是超出你预期的」
这个问题我在即刻上发出,居然有超过了 100 人回答,我略微整理在这里
也很想听听沉思录的朋友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直接回信告诉我
–
这期内容花了我不少时间
一方面是寻找好内容花费了很多时间(包括翻译)
另一方面是,换了一种整理方式
不是追求信达雅的翻译,也不是偶尔划线批注
而是将所有的内容以自己理解的方式重新整理
我希望自己记忆的更牢靠,并把个人经验与感悟融入其中;
也希望减轻你的阅读负担,只看精华以及更加本土的案例;
偷个懒(现在已经是周日晚 11 点了),本期的温故知新开个天窗
因为那篇文章读到一半觉得很好
下周单独仔细再摘录拼读下
–
顺着这个思路,想到了一个笔记产品的北极星指标
单位时间内引发你记录知识点的数量,越多越好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居然觉得即刻帮了我很多
这是之前哪个笔记工具都没有做到的
但由于还是公开的场景,还有很多话不能说
你还用过哪些让人无压力记录的笔记产品
在使用之后记录的条数明显增多,回邮件说给我听听?
–
思维碎片:
- 一个人成年的三大标志(via 李想)
- 知道如何去学习成长了;
- 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知道自己可以放弃和妥协什么了,也知道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了;
- 知道如何与别人协作了,共同成就,共同获利
- 如何找到比你更厉害的人,并让他愿意为你工作?答:你有为某个不如你的人长期工作过么,为什么? (via 王慧文)
- 产品经理存在中年危机么?答:所有职业都有中年危机,而且还有童年危机、少年危机、青年危机。只不过常常都被父母承担了,只有中年危机是自己承担。过了中年,就会习惯生活在危机里了。(via 王慧文)
- 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via 孟岩:什么是冥想)
–
–
–
何谓渐进式笔记 (精简版)
原文来自 fortelabs.co ,作者是 Tiago Forte
之前曾经推荐过这个笔记,但是由于精力原因,一直没有翻译完成。
上周抽时间把后面三章翻译完了,但是这次我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来翻译
即通读全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内容进行了大幅的简化和修改。这么做的原因如下:
- 通过自己的理解写出来的东西,会让自己记忆更深刻
- 记录的过程是和作者的探讨与思辨,对案例的删减和增加便是结果
- 践行作者的「渐进式笔记」理念,为大家(和自己)提炼关键的内容
基于以上的理念,我把前三章也重新修改精简了
如果对内容没印象(或者是刚订阅的朋友),值得再看一遍
–
稍微介绍下这个系列的内容
我们都有一种经历,当你打开五年前的收藏夹(或者任何收藏文章的地方)
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仓库,各种内容混杂在一起,让你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但这样依赖,当年付出的努力全部白费了
所以渐进式总结这个系列,在我来看远比 如何管理信息:P.A.R.A. 是什么及在 Notion中的应用 更有价值。
因为他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
即我们如何让今天自己消费信息的过程,转化为可以为未来的自己所使用的知识。
–
–
–
信息成瘾的特征、原因及解决方案
这篇文章依旧按照上面的思路进行了翻译和精简
原文写的更加细致丰富,开个 Google 翻译你肯定能搞得定
–
上周自己做了几个工作和生活的改进
每天醒来把要做的事情列在一个纸质的本子上
如果看到某个任务不想动手,就把这个事情拆的更细
做完就划掉,真做不完的就挪到第二天(或者直接删掉)
中午休息的时候尽量不看手机,保持有三十分钟不对屏幕的时间
晚上睡觉前尽量能冥想一会
–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感觉最近一段时间
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打开即刻、看一看刷一下
说一些未经审视的话语,获得一些点赞和转发
这其实并不好,因为能感觉到焦虑和空虚
周末安静的看完了这篇长文
–
其中对于信息成瘾的描述实在是贴切
在这里只摘录开头部分,相信你看完之后
会很有收获 —— 至少能降低不少焦虑(如果你没有焦虑,那就太好啦!)
–
什么是信息成瘾
Information addiction (IA)
是由不负责任的信息消费(尤其是强迫性消费)引起的状况
比如不断的刷朋友圈,不断的打开微博等
就像强迫症一样,你会非常渴望看到一些新鲜的东西
比如恐怖袭击或者政治事件
然后你开始担忧着世界的未来
继而产生沮丧,焦虑,不满和恐惧。
–
–
–
农夫山泉的四大市场战役
相对来说,传统行业的竞争周期更长也更加激烈
这个复盘讲述的是我们可能天天喝,但是却不太熟悉的「农夫山泉」
年代有点久远,可能 80 后还有当年的世纪水战的印象
记得娃哈哈 18 层纯净过滤刚深入人心
就出现而来说纯净水没营养的论调,一直持续至今(比如我妈就会交代我少喝纯净水,没营养)
这里面精彩在于,如何从游击战,到侧翼战,到全面进攻一路的选择
–
我试着在每一步都暂停下来,自己大概做下判断,发现还是有不少误判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观察下最近很火的「元气森林」是如何吃掉市场份额的
这套打法不仅适用于消费品,其实对于互联网产品也是如此
一天到晚喊 All in,不断提概念 PR 的初创公司,往往最早死在沙滩上
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
–
–
GPT-3是什么?
其实菜谱就是最早的编程语言
里面有对象(食材),逻辑(先 xx 后 xx),衡量标准(几分熟)
比如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王太守八宝豆腐
用嫩片切粉碎,加香蕈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鸡屑、火腿屑,同入浓鸡汁中,炒滚起锅。用腐脑亦可。用瓢不用箸。
几百年后,我们依旧可以对着古文来直接编译这道菜
–
回到今天的世界,我们因为「语言」的问题
会导致我们处理许多东西需要依赖很多人或者工具帮忙「翻译」
比如我就是想看下昨天有多少个人访问过产品沉思录
如果我不懂 SQL 语言,也没有可视化界面
那么只能依赖小哥写一大堆 SQL 语句然后去数据库中查一下
随便几个请求,小哥一天就忙过去了
效率多低呀
–
GPT-3 是著名人工智能科研公司 OpenAI 开发的文字生成 (text generation) 人工智能
相关论文5月份已经发表,当时就以天文数字级别的1,750亿参数量引发轰动。
不仅会写文章、答题,还懂数学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具就是一个翻译
而 GPT-3 是一个足够聪明的工具(甚至可以说是虚拟助理)
能把你的想法,翻译成各种工具的语言
比如未来你可以对着 PS 说,颜色太浅了,深一点(视频)
或者对着 Excel 说,第三行和第四行帮我加一下
这真不是小品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