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基础不是人们的消费能力,而是人们将梦想变成现实的能力
—— 塞萨尔· 伊达尔戈《为什么信息会增长》
概述一下我认为的数字时代知识捕捉的普遍原则(排名不分先后)
- 互动重于消费
- 平衡细节与可发现性
- 机会性压缩
- 直觉大于分析
- 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信息上。
- 隐性知识高于显性知识
- 重视问题,轻视答案
互动大于消费 (Interaction over consumption)
不要纠结于记录在什么产品里面(继而花费很多选择时间)
反正世界变化那么快,记下来比记在哪里更重要
比记下来更好地方式就是
最大限度的增加与内容本身互动的时间
这种深度参与能让我们在整理信息的同时进行学习 —— 我们筛选重点,摒弃冗余
我们不会通过:名称 - 文件夹 - 标签 来查找我们的记忆
我们的大脑是直接去思考内容本身
回顾下互联网历史
是像 Yahoo 一样,分门别类的整理链接重要
还是像 Google 一样,理解网页之间的关系重要?
所以我们的重点不是把笔记分类
而是发现其中的内在结构
平衡细节与可发现性(Balance detail with discoverability)
拥有正确的知识不是最大的挑战
寻找知识才是最大的挑战
我们已经能永久的保存数据
随之而来的问题时,在海量的数据中,我们丧失了索引能力
重要的研究已经在图书馆里蒙尘
因为科学家不知道他们在哪里
有许多让我们生活更好的智慧
却依然深埋在书籍与课程中
知识是存在的,只是我们找不到而已
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
让我们从「记详细的笔记」转化为「记录笔记的关键词、核心思想和其他元数据上」
渐进式总结鼓励我们压缩信息层次
让重点更闪亮
偶然与压缩(Opportunistic compression)
和
我们在每次使用某个笔记的时候,都要尽量为其增加价值
这样日积月累,它的适用性会更好
蚁群没有中央领导者
当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之后,它会把食物带回巢穴
然后留下一连串的特殊信息素
其他蚂蚁循着这条线索会去寻找食物
慢慢的,这条不清晰的路径
变会变得通透而粗壮
所以在我们每次阅读过去的内容是
记得「留下重点」
你可以把这个看做是一个伟大成就
集合了现在的你和过去的你的「超时空集体智慧」
通过你不断地「增援未来」
让你在未来的某些时刻不再踟蹰

直觉大于分析 (Intuition over analysis)
不要误会丹尼尔 · 卡尼曼的 系统 1 (直觉)和系统 2(理性)
直觉不是就比理性更错误,他们有不同的适用场景
低保真模型有助于发挥我们的创造力
别担心,没人期望你在餐巾纸背后的涂抹是准确的
但很可能寥寥数语就能参透本质
因为你不会被细节干扰
在创意早期,低保真模型能避免你挨个分析所有的想法的各种可能
继而留出更多的空间给你在更加宏观的角度去思考
用系统 1 过滤,用系统 2 分析
不要搞错了顺序
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信息上(Focus most of your attention on the most valuable information)
信息的价值不是均匀分布的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信息组织系统都有很大缺陷的原因:
他们强迫你关注每一条信息,而忽略他们之间的价值
信息的价值往往集中在非常特殊的地方:
一句结尾逆转了整个故事的性质(少楠注:想想少年派的结尾)
其他的细节、故事等,都只是背景而已
这就是 PKM 和 PIM(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的区别
PKM 关注不是全面的信息,而是你摘录好的片段,你自己添加过的注释等
你真正在构建的是丰富的注意力环境与层次
就像谷歌地图,在不同的层次展示不同的内容
从街道到星球
通过对层次的抽象
你能容纳更多的知识,接受更大的挑战
隐性知识高于显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over explicit knowledge)
在 Google 时代,似乎建立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徒劳的
我们想要什么都可以搜索到,那么我们还需要「收集」的意义在哪里呢?
其实创建第二大脑不是让你与 google 抗衡
而是收集隐性知识,而非显性(参考
所谓显性知识就是: E=mc²,可以被分类检索,被变成,被传输。
所谓隐性知识就是:登上山顶之后的那种难以描述的震撼。它不可见,很难转移,根植于你的经验和情感。
渐进式总结就是一个识别隐性知识的训练场
让你从别人的内容中,激发出来你的共鸣
所有的信息都成了你过往的镜子
从中照出来你掌握的,和你想掌握的
并且写下来,增援未来
重视问题而非答案(Value questions over answers)
20世纪60年代中期
研究人员Jacob Getzels和Mihaly Csikszentmihalyi对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学生进行了研究,
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物体,让他们构思一幅静物画,结果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
一种是匆匆选择一个物体,直接进行绘画;
另一种是花了更多的时间,仔细考虑不同的安排。
十八年后证明,后者在艺术上更成功
究其原因是因为
第一组人提出的问题是:怎样才能画出一幅好画
而第二组人提出的问题是:我能画出什么好画
研究人员继续得出结论:
发现问题的质量,是解决方案质量的基石
事实上,是发现和创造问题,而不是任何高超的知识、技术技能或工艺
往往使有创造性的人与其他同领域的人区分开来
第二大脑并不是第一天就要建成
他注定像个孩子一样
拥有无穷的好奇心,不断地问「为什么」
而且对答案永远不会满意
一个深刻又让人不安的问题
其价值远远超过单纯的答案
能为一生的创造性探索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