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之前在产品沉思录中推荐了 P.A.R.A 的个人信息组织方法(
研究卢曼的 Zettelkasten 方法时,对我启发最大的并不是学习了这套方法,而是破除了一些固有的观念,比如:
- 本以为写作是输出,其实写作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思考发生的媒介。
- 关于创造力最坑爹神话之一就是它从无到有发生的,经常面对白纸一张开始创作(以前画画时候养成的坏习惯),却忽略了没有人能从零开始创造。
- 遇到困难总是死磕,但其实沿着最有趣的道路前进,同时进行多个项目也没什么不好
- 喜欢全文收藏,但其实收藏更像是把信息搬运(而非加工),途中没有增加任何知识。
- 总想建立一套完美的分类,但其实分类像建筑物,一经设计好再改进就面临彻底重构的问题。而我们吸收知识更像是神经回路不断被加强/减弱的过程,收集之后会慢慢的生长出来结构。
卢曼使用这套方法,积累了 90000 个知识卡片,一生中写了 60 本书和其他大量出版物。1968 年卢曼在新大学的教授职位上发表论文时,他收到一份调查问卷关于他研究的内容,他的回答是这样的:「项目:社会学理论。 期限:30年。 成本:零。 」
这种记录和整理知识的方法,是经过德国作家 Sönke Ahrens 的书《How to take smart note》被广为人知的(中文版《卡片笔记写作法》已经在微信读书上线)。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卡片盒笔记法的前因后果和详细指南。本文有颇多内容引用自此书。全栈工程师 Andy Matuschak 提出的
什么是 Zettelkasten
Zettelkasten 是德语,英语是 Slip-box,翻译过来就是纸条盒、便签盒、卡片盒子、卡片箱;简称卡片盒笔记法,或者卡片盒笔记法。
从本质上讲,它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个「流程」,一种存储和组织知识、扩展记忆以及生成新连接和想法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把你感兴趣或者觉得自己将来会用到的知识收集起来,然后用一种标准化的方式去处理这些笔记,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供你使用。
作为一种工具,Zettelkasten 是一个盒子(或一盒盒子) ,用来装索引卡片或纸条(“ Zettel”)。 每张卡片上都有一条信息,一个索引和信息的来源。 索引可以是一个正在进行的数字,日期和时间,或者任何你可以用作唯一标识符的东西。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信息都很简短,应该限制在几个单词或句子里。 卡片的大小有助于保持它的简洁。 图片和其他形式的信息也可以使用。
但是注意不要只复制信息。你必须用你自己的话写,用你理解的方式。每次消费来自其他地方的新信息时候,你都必须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处理该信息。不用担心理解的不够透彻,因为还要在卡片上标记信息的出处等更多的 Metadata,方便将来查找源信息。
其实这里关键的思想是,为你的未来做永久的笔记。写起来,好像写给别人,用清晰、简洁的方式写作。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篇维基文章,可能并不是文采出众,但是记录翔实索引明确。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反复不断地练习,保持耐心。当你积累起来之后,会发现你拥有了一个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知识库。
然后把卡片放在盒子里。 每个盒子里都有一组相互关联的卡片。 这些方框标有一个更广泛的主题或一个时间段,这取决于你在写什么,例如一本历史书。
在盒子里,卡片可以通过放置带有关键字的标签进一步组织起来,这样你就可以更容易地在大盒子里查找卡片。 不要担心结构,此方法的一个关键思想是,在添加注释时,让类别或主题「有机的」出现在你面前。预先设计结构、类别和层次,就会造成信息高速公路,好处是能快速的到达想去的地方,坏处是永远不知道别的小路能通向哪里。
当你把你的Zettelkasten填满后,你会添加越来越多的卡片。要充分释放其潜力,必须通过使用盒子标签、关键字和你所引用的卡片索引手动链接卡片。卡片可以与无卡、一张或多张其他卡连接。要想将它们连接起来,你必须在Zettelkasten的结构中进行大量的搜索和遍历,这也是它的设计的一部分,也带来了一些关键的好处。
将卡片连接起来的过程就像你的大脑一样。 通过连接丢失的信息点,你创建了相互连接的知识集群,这些知识集群强调了基于连接数量的信息的重要性。 它还可以帮助你记住在哪里可以找到一条信息。 相互连接的信息会加速你的水平思考和整体价值。 卡片有限的大小鼓励知识通过它的连接而不是内容来发展。 如果连接不够牢固,它可能会丢失,这意味着它可能不是那么重要。 一旦你写下了一个信息或想法,并把它与相关的卡片联系起来,你就可以把它从你的头脑中扔掉,然后再回到它。 写下来的想法可以让你重新开始,然后从你离开的地方重新开始。
- 卡片是用来存储信息的
- 卡片索引是用来识别卡片的
- 卡片通过卡片索引作为参考而连接起来
- 通过将卡片分类到盒子里,卡片被分成更广泛的主题
- 框可以选择分裂与标签上的关键字,以提高可查阅性
卢曼曾经说过,如果你使用某种结构(比如书中的目录) ,你就会遵循一个固定的顺序,这个顺序会影响你的思维,限制你的知识库可能走的路径。 这就是为什么你选择的索引系统对于你的 Zettelkasten 的可扩展性非常重要。 在分配新索引时,灵活性至关重要,例如在两张现有卡片之间插入一张新卡片,同时保留有意义的索引。 索引系统是你们 Zettelkasten 的骨干。
那么,什么是好的索引系统? 卢曼使用等级索引,这使他能够在他的结构中添加新的卡片,并同时保持它们的顺序。 我们从一个非常基本的 Zettel 结构开始,只包含三张卡片。
正如你所看到的,这些卡片上有一个连续的数字。 如果我们想进一步了解第二张卡片的细节。 我们可以通过添加卡号2a,然后用卡号2b、2c 等继续这一行。
如果我们现在想对其中一个更深层次的卡片进行更多的细节,我们只需从1开始的新序列开始,如果你愿意的话,这可以一直进行下去。最后,我们有了一个结构,它提供了一个快速的、相对较小的知识库概述,但如果你沿着一条路走下去,就会深入到细节。这个结构也可以被扁平化,形成一个信息流,比如说可以这样写成一本书。
枢纽笔记(hub notes)。枢纽笔记中列出了许多其他同属于某个主题的其他笔记。搜索相关联的笔记是卢曼式的 Zettelkasten(基于纸张的 Zettelkasten)面临的挑战,尤其是与电子卡片盒笔记系统相比。
层次结构的主要好处是增加创造知识的潜力,因为将知识结构化可以让你获得更多信息,是创造知识的有效手段。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种为 卡片盒笔记系统添加层级结构的结构化笔记。
结构化笔记是元笔记(Meta-Note):它是一个关于其他笔记及其联系的笔记。卢曼的枢纽笔记作为快速通道,可在笔记网络中导航。结构化笔记的作用也是如此。比如,上图是一个关于卡片盒笔记法的结构化笔记。它类似于一个目录(table of contents),专门列出了所有有关这个主题的笔记。每当我写一个关于卡片盒笔记法的新笔记时,我都会将它的 ID 添加到这个结构化笔记上。
关于其他笔记之间关系的笔记称为结构化笔记(Structure Note)。创建结构化笔记能够训练你发现通用知识模式的能力,能够从 卡片盒笔记系统发现结构化的有用信息供你未来使用。
关于「其他笔记之间关系的笔记」,也可以通过数据库的角度来
- 让我们的想法互相之间更好地建立联系。卡片盒笔记系统的超文本性质是我们能够将所思所想,包括但不限于概念、术语、灵感、对事情的看法、对模型的认识以及模型参数等等建立联系。而常规笔记法,比如将笔记写在笔记本上,我们很难将记录在第一页的想法与记录在倒数第五页的想法建立可以直接跳转的明确的联系。而想法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产生创新的见解(insight),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是各种想法互相联系时产生的意想不到的结果。
- 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卡片盒笔记法通过提供明确的指导来简化我们的工作流程。明确的流程反过来又会减少使用该方法的难度。在使用卡片盒笔记系统来管理笔记的过程中,我们会感觉到效率的提高。我甚至每周都会有两天时间将卡片盒笔记系统作为我的首要任务,让自己沉浸于写卡片盒笔记的 心流(flow)之中。
- 不再浪费我们的付出。即便你的笔记无法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你也会为未来的项目储备知识,至少会提高你对该主题相关信息的处理深度。因为你可以很轻松的根据笔记之间的联系找到过去记的笔记。
- 让我们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处理复杂的问题时,你很难一次性将它全部解决。卡片盒笔记法可以让你集中精力处理问题的一小部分,然后再退一步,用全景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
- 我们的笔记不会混乱。常规的笔记法,时间长了会变成臃肿不堪乱成一团。而卡片盒笔记系统则会根据你所要解决的问题的自动调整自己的规模。这是卢曼提到的内生长(internal growth),我更愿意将其翻译为有机生长(organic growth,寓意像生命体一样自然生长)。
- 让写作更容易,更顺畅,更有条理和说服力。写作和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我们很难长时间保持写作的思绪(line of thought)不断。冥想时尚且很难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这样简单的事情,更不用说为了写一篇论文而在几周甚至几个月里都思考同一个问题。而卡片盒笔记法以帮你牢牢抓住你对问题的各种想法,并让这些想法保持活力不会丢失。
2021年02月01日 ,Zettelkasten 的中文介绍上线,有兴趣的朋友阅读全文。
背后的思考
观念的改变
即使不打算著书立说,你也需要一种方法来组织你的思想,跟踪你所消费的信息。
写作可以很好地提高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因为它迫使你从更深的层次去阅读。 仅仅阅读的多并不意味着你有更多或更好的想法。 就像学游泳一样,你必须通过实践来学习,而不仅仅是通过在纸面上的学习。因此,写作和学习的挑战不在于学习,而在于理解,因为你已经学会了你所理解的东西。 当你真正理解某件事情的时候,它被放在在一个由相关的想法和意义组成的架构中,这使得它更容易被记住。
当你消费信息的时候,拥有一个明确的、切实的目标会完全改变你处理信息的方式。 你会更加专注,更加好奇,更加严谨,更加苛刻。 你不会浪费时间写下每一个细节,试图把所说的每一件事都做一个完美的记录。 相反,你将尽可能有效地学习基础知识,这样你就可以到达开放性问题出现的地步,因为这些是唯一值得写的问题。你会问更尖锐的问题,不再满足于模糊的解释或逻辑上的跳跃。 你会自然而然地寻找展示作品的场所,因为你收到的反馈将推动你的思维向前发展。 你将开始更加谨慎地消费信息,而对应的,思考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于正在消费的内容,你会去考虑这些信息背后的更多含义,以及和现有知识网络连接的潜力。
刻意练习是提高任何事情的最好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在刻意练习最基本的技能: 思考。 即使你从来没有真正发表过一行文章,当你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好像除了写作什么都不重要一样,你会极大地改善你思考的方方面面。
关于创造力最坑爹神话之一就是它从无到有发生的。 空白的页面、白色的画布、空荡荡的舞台 —— 我们最浪漫、最普遍的艺术主题似乎在暗示,“从零开始”是创造力的本质。
这种信念通过典型的写作教学方式得到了强化:我们被告知“选择一个话题”作为必要的第一步,然后进行研究、讨论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但是,在你读到一个有趣的话题之前,你如何决定就是它呢? 在你知道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之前,你必须让自己沉浸在研究之中。 阅读一个主题与另一个主题的决定也不是凭空出现的。 它通常来自现有的兴趣或理解。
这就是创作过程的核心: 在你选择你要写的东西之前,你必须下功夫研究并积累。 理想情况下,你应该在创作开始之前就开始研究,这样一旦你决定了一个话题,你就有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的丰富资料可以利用。 这就是为什么你要把信息放在「第二大脑」如此重要的原因。
当我们阅读的时候,我们建立了一个不断增长的外在化的思想池。 到了创作的时候,我们不是按照从我们不可靠的大脑中摘取的盲目编造的计划去做。 我们翻看笔记,追随兴趣、好奇心和直觉,这些都来自于阅读、思考、讨论和记笔记的实际工作。 我们再也不用面对那空白的屏幕,不可能的要求“想写点什么”。
没有人真正从零开始创作。他们想出来的任何东西都必须来自于之前的经验、研究或其他洞察。但因为他们没有根据这个事实采取行动,所以他们无法追根溯源。他们既没有支持性的材料,也没有准确的来源。由于他们没有从一开始就做笔记,所以他们要么从全新的东西开始(这是有风险的),要么回溯自己的步骤(这很无聊)。
记笔记(并放置在你的第二大脑中)可以让你从传统的线性写作路径中解放出来。 它允许你系统地从线性资源中提取信息,将它们混合在一起,重新组织,直到新的模式出现,然后再将它们转化为线性文本供其他人阅读。
当你发现从之前没有足够的东西可写,变成有太多东西可写时,你就会发现这些习惯带来的变化。
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失败不是因为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与所学内容的个人联系。 “即使是非常聪明的学生在学习上也失败了,最常见的原因是他们看不到他们应该学习的东西的意义(by Balduf,2009年) ,无法将其与个人目标联系起来(Glynn 等人,2009年) ,或者缺乏自主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Reeve 和2006年1月; Reeve,2009年)。”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花尽可能多的时间在我们感兴趣的事情上。 这并不是一种放纵,而是使我们的工作可持续并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建议与我们学到的典型的计划方法背道而驰。 我们被告知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 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对这个计划的坚持程度,所以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我们萌生了一些新的念头,则往往会被压制。
科学史上充满了偶然发现的故事。 DNA 研究是由一笔拨款开始的,本身研究目标是寻找治疗癌症的方法。 但在他们工作的过程中,研究小组跟随他们的直觉和兴趣,一路开发出实际的研究项目(莱茵伯格1997)。 如果他们坚持他们最初的计划,他们可能不会发现癌症的治疗方法,当然也不会发现 DNA 的结构。
计划是为了让我们有一种控制感。 但更重要的是真正掌控局面,这意味着能够把我们的工作引向我们认为有趣和相关的方向。 根据心理学教授 Arlen Moller 在2006年的一项研究,“当人们在选择[工作内容]方面有一种自主意识时,他们对随后任务的精力并没有减少”(Moller 2006,1034)。 换句话说,当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工作的内容时,并不需要太多的意志力。
我们的成就感取决于持续不断的前进。 但是在创造性工作中,问题会改变,新的方向会出现。 这就是洞察力的本质。 因此,我们不希望按照一个僵化的工作流程来工作,这个工作流程会受到意外事件的威胁。 我们需要能够做出小的、持续的调整,以保持我们的兴趣、动力和工作一致。通过将写作工作分解成独立的步骤,对每个步骤获得快速反馈,并且始终遵循最深刻见解的路径,意想不到的见解可以成为我们工作的驱动力。
卢曼从不强迫自己去做任何事情,只做那些对他来说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当我被卡住了一会儿,我就离开它去做别的事情。” 就像在武术中一样,如果你遇到了阻力或者对手的力量,你不应该反抗它,而是应该将它转向另一个有效的目标。
另外,只有当你同时进行多个感兴趣的项目时,外部思维系统的全部潜力才能实现。因为在研究过程中你不知道自己会碰到什么,你会阅读许多书,但是这些书里面并不一定有你要的答案。但找到一本书所包含的见解的唯一方法就是去读它,所以你不妨有成效地去阅读和做笔记。 花一点额外的时间来记录你遇到的最好的想法 —— 不管你是否知道它们最终将如何被使用 —— 归档下来后,至少在未来你很可能会「偶然」的再次发现他。过于专注于寻找答案,会浪费掉很多过程中花费的时间。
关于信息获取与组织:
- 知识是互相连接的。
- 知识应当是公开共享的。
- 知识是通过碰撞才产生新的知识的。
- 知识一旦被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往往意味着它的死亡。
- 知识靠人的大脑是记不过来的,需要借助外部记忆体。
- 电子化工具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可以快速获取知识,错错错。高科技工具只能替代获取知识过程中最微不足道的工作。
- 知识会让人上瘾,而这种瘾跟毒品、酒精、食物瘾没有本质区别。
- 知识只有输出才是知识。在人类文明的现阶段,知识只有变成书,才曾经存在过,才有价值和意义。
-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本《未曾记录下来的观念百科全书》,也没有一本《没有写出来的知识全史》。
- 知识的输入是为了输出。说出来,写出来,演出来,就是不能存起来。
- 知识有快速汲取的办法,那就是快速输出。
如何区分两者?信息大多数时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而且大多数时候信息是“死”的。比如「今天和 Alex 聊了个天」。这样的内容仅仅阐述了一个事实,是没有生命力的信息。
你应该对信息进行处理,并有所收获。应该在笔记中添加上下文,应该与其他笔记做链接,这样即使没有直接使用你创造的知识,但是丰富连接之后,将来就能产生巨大的价值。
在用集装箱运输之前,全球运输的效率是很低下的,所有的配套设施都是非标准化的。全球贸易的到来是因为全部运输过程都围绕集装箱进行了设计,这样让输出和输入效率变得极高,继而带动了许多地区贸易的腾飞。
在日常的记录中也是如此。时至今日,许多人仍然以临时的、随机的方式记笔记 —— 甚至很多人不做记录。 如果他们看到一个有趣的金句,他们会在下面划线。 如果他们想发表评论,他们会把它写在空白处。 如果他们有一个好主意,他们会把它写在手边的任何一个笔记本上(或者手机备忘录)。 如果一篇文章看起来足够重要,他们可能会努力保存一个摘录。 这使得他们在许多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记录方式记录了许多各种格式的内容。 这也意味着,当他们开始写作的时候,他们首先得针对这些凌乱的记录,进行一个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 —— 或者直接从脑子中调取。
Zettelkasten 就像是思想的集装箱。 与其为你阅读的每一类信息「发明」一种新的记笔记的方式,不如每次都使用一种完全标准化的格式。 不管这些笔记包含什么内容,它们与哪个主题有关,或者它们通过什么媒介传播——你对待每一个笔记的方式完全相同。
正是这种笔记的标准化,使得属于你的信息能够在一个地方建立起来,从量变到质变。 如果没有一个标准的格式,虽然收集的数据量会增加,但整理的时间也会增加,或者最终沦为垃圾桶。 通用格式消除了不必要的复杂性,也消除了混乱。 就像乐高积木一样,标准化的笔记可以很容易地拼装在一起,组装成无穷无尽的形状,同时又不会丢失它们所包含的信息。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我们处理笔记的步骤。 就像没有集装箱的时候运输什么东西到每个地方都要重新设计「接口」,如果都按照标准来的话,一切就会变得非常简单。比如,写下笔记并不是很难。 把一组笔记变成一个大纲也不是很难。 把一个充满相关论据的工作大纲变成一个粗略的草稿也不是什么挑战。 把一个构思周密的粗略草稿润色成最终的草稿也是微不足道的。
通过标准化和简化笔记的格式和处理步骤,我们可以更聚焦在下面的流程:思考、反思、写作、讨论、测试和分享。 这是一项增值的工作,现在我们有时间更有效地完成它。
多数时候我们都会陷入「收藏者谬误」,感觉收藏到就是学习到,但实际上「知晓某事」并不是「知道某事」。收藏更像是把信息搬运(而非加工),途中没有增加任何知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Research, Read, Assimilate; rinse and repeat。没必要捕捉 100% 的信息,大脑像个过滤器,只有不断改变过滤器,才能让信息真正输入到大脑(潜意识会默认过滤掉大量无用信息,这一点很难觉察到)
信息被你的感官收集。信息不是这世间万物的属性,而是我们解释他们的一部分。所以消费信息的时候,不断的记录就是一个解释的过程,也是一个向大脑内「写入」的过程。
阅读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活动:信息必须从现有的数据中创造出来。这就意味着需要一个创造者,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感悟。你的工作是对文本进行意义的建构,创造信息,并将其记录下来,因为你自己的解读才是最重要的。
Stop Relying on a Source and Have Faith in Your own Thoughts
I’ve got a confession to make.
Years ago, I was driven by fear: What if I don’t fully understand what the author of a text is saying? I needed to have a backup plan; I had the strong desire to hold on to 100% of the information in a text. I put original articles into my Zettelkasten, and I pasted pages of books into notes without much commentary. The rationale was, to simply store the original text would be the best way to achieve 100% coverage of the author’s intent. Makes sense, doesn’t it?
Sadly, this approach is all wrong. There can’t be a 100% coverage as long as you’re not the author herself.
The desire to have all of the information of a text available made me collect files and papers and books: I had fallen for the Collector’s Fallacy.
Only later did I find out that this approach doesn’t help at all. So I listened to other people’s advice and began to take notes in my own voice, hoping it’d help. It did. Then, I learned why: because there’s no way to simply pull out an author’s intent. Through reading you have to make sense of things yourself, thereby creating information.
It’s impossible to collect information by collecting original sources. Everything runs through our brain’s filter and is subject to our interpretation.
Your own Voice Counts
Photo credit: gareth1953 on flickr cc

I had believed that texts contain information, and that it was my job to make the information accessible. Collecting books, storing quotes, and saving PDFs of articles seemed to be the best solution. Only I still had to read the texts again and again to re-claim the information I did already discover the first time.
I stopped collecting because it didn’t produce the results I wanted. Instead, I increasingly shifted my focus to writing notes in my own voice, to keep my interpretations of texts in a condensed form, and to have them available at all times instead of making the texts themselves easy to find. This produces far better results, because a note you wrote yourself is tailored to your own patterns of thought, making it easier to work with it in the future. Your own notes require less energy when you read and make sense of them than re-visiting the original source would.1
In short, when you work with a Zettelkasten, you’ll have to aim for collecting your own thoughts and ideas.
Let’s talk about how to get there.
The Brain Filters Potential Information
So I wanted to capture 100% of the information in a text. What do you think: where do information come from?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makes it easier to see that this seemingly innocent desire leads to nothing but pain.
Information depends on our brain’s filter. It’s this filter which determines what gets handed to our conscious mind, thus becoming information. All the rest, the stuff not reaching our consciousness, consequently cannot become information.
Here’s an example:
In the first case, I sit at my table and write in my apartment. The sound of cars on the street exists “out there”, but I don’t notice it because my brain filters out background noise. We can say the sound of cars on the street is not information to me at this very moment.
In the second case, the sounds of the street becomes information: I change my situation to make it so. These sounds are important, for example, when I go out and want to cross the street. I need to be more alert to moving vehicles in order to avoid getting hit. Listening and evaluating the sound of moving cars is useful to survive. I have learned to be alert when crossing the street to a degree which automates a lot of the process.
Between these two cases, the inherent quality of the sound didn’t change. It’s the brain which changed the filter. In the first case, the sound of cars is just unimportant noise. Accordingly, the brain doesn’t create a single bit of information for my consciousness. Thanks, brain. My ability to process information is limited and I’d rather not be disturbed by moving cars in front of the house. Our conscious mind’s throughput is limited.
We can configure the brain’s filter by directing our awareness and focus. We change our frame of mind automatically when we stand up from our chairs, leave the house, and cross the street. In other words, we pay attention to useful things depending on the situation without having to think about it. But we also have the ability to change the focus consciously. I can suspend writing for a second and listen for the sound of cars moving on the street. Yup, it’s still there. Then I move back to writing and dismiss the noise.
Texts by Themselves are Worthless – it’s Your job to Create Information from a Source
So we’ve established that information is something the brain constructs from external stimuli, that is, the data from your senses. We hear something and it is either swiped under the rug or becomes information to our conscious mind.
From there it follows that information is not a property of things in the world. Instead, information is part of our interpretation.
Let’s say information is the content of our thoughts. Thoughts constitute the conscious mind’s material. Consequently, there must be an unconscious part which deals with the rest. It’s there, somehow, but not accessible to us.
The content of our thoughts thus depends on the filter of our brain. Our sub-consciousness can process things in the background and hand surprise insights to us, but it doesn’t think. Only our consciousness contains thoughts.
I started this post by telling you that in the past I wanted to hold on to 100% of the information of a text. I thought this was a good idea.
Now, putting into practice our model of the origin of information, we can say that I was misguided: I am unable to access the contents of a text directly, whatever that means. Information depends on my brain’s filter and thus is always something I interpret.
In short,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information in a text. There’s only information you created based on what you read.
All in all, simply keeping the original source itself around doesn’t increase your knowledge because you don’t obtain any information at all. That’s what I discovered after collecting texts for a while.
To put information into an archive, I found that I need to record my thoughts, and not the thought-inspiring texts.
Conclusions
Not the text as a stimulus itself, but the thoughts it inspired are important and worth keeping. Original texts are worthless by themselves besides the point of becoming sources of potentially stimulating moments for their reader, which is: you.
Reading is a constructivist activity: information has to be created from data available. This implies that a creator is required, adding his or her own touch to it. It’s your job to make sense of a text, to create information, and to take note of it, because your own interpretation is all that counts.
Your own ideas will vanish if not cared for. Everything else can be re-obtained from the source if need be. So don’t worry about achieving less than 100% coverage, because to work with a text in any meaningful way implies being picky and imaginative.
I struggled with a real reading technique for years. So I’m curious:
- How did the way you read change with the years?
- What were your core insights?
- And how did your notes evolve?
Tell us in the comments!
Another confession for today: this wasn’t true for the first notes I took systematically. These notes don’t feature clarity and brevity. Instead, they are full of cloudy gibberish. They may be even worse than the original texts in respect to the time needed to make sense of them. I’m glad I fixed that with constant feedback of Sascha. ↩
为什么快速阅读都没用
- 虽然我们要提高信息吸收效率,但大多数所谓的“快速阅读”技巧要么是为了提高阅读速度而降低理解力,要么就是跳过大部分内容。试图提高阅读速度的另一个问题是,他们强调的是你摄入的文本的绝对数量。 阅读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就是对所读内容的处理。
- 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要么仔细阅读,浪费了大量时间在不好的书上。要么提高阅读速度,但是囫囵吞枣并没有彻底的理解一本书 —— 因为信息没有转化为知识和技能。
- 信息只是一个机会。不利用信息就没有任何意义。
杠铃式阅读法的步骤及原理
- 快速阅读本书,不要跳过,但是要标记出来那些你感兴趣的,有用的信息
- 再读一遍,只读你标记出来的部分。并且好好做笔记,建立结构
结论
- 真正的阅读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只是创造了信息的涌入。 它包括深度处理、思考和写作,这些都是你已经读过的东西,并与你已经知道的东西相互联系。只有阅读、思考和写作这三个部分结合在一起,才能给你的大脑带来真正的改变,使你成为一个更好的思考者。
- 创建类别是一个自顶向下的过程。 你从结构开始,然后把材料归档。 注释必须符合这个结构。
- 我们的大脑不会按照分类来工作,至少一开始不会。 它可能会发明类别以提高效率,但我们不会从已经存在的类别开始我们的生活 —— 我们的生活元初都是混沌。
- 当知识增长时,我们所知道的事物网络就会有机地生长(而非搭建了某种结构,更像是植物。而非建筑物)
- 分类像建筑物,一经设计好再改进就面临彻底重构的问题。而我们吸收知识更像是神经回路不断被加强/减弱的过程,收集之后会慢慢的生长出来结构。
- 信息被个人主观的理解,贴上标签建立连接,成为知识。每个人的体系都不一样,所以一定是个性化的,不断生长的。传统的分类无法满足这种生长的状态。
- 工作流程类似于化学反应: 它可以自我反馈,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理解文本的积极体验激励我们接受下一个任务,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反过来使我们更有可能享受我们的工作,等等。没有什么比做得更好更能激励我们了。 只有当我们有意识地将我们的工作暴露给高质量的反馈时,我们才能变得更好。